上海福贸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服装鞋包展 , 礼品家居展 , 跨境电商展 , 纺织面辅料展
生物质能“负碳属性”有望为“碳中和”目标推进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指出,要想实现“碳中和”的终目标,单纯依靠减少碳排放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负排放产生的减量抵消掉相当一部分的排放量。但目前在国内,具有负碳排放作用的生物质能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很少有人提及。



石元春认为,生物质能的“负碳属性”主要表现在农林作物在生长过程、生物质原料能源利用两大方面。首先,各类农林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生物质能具有明显的负碳排放属性;其次,将生物质原料进行统一收集、加工,阻断甲烷等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发展沼气、生物天然气等能源化利用,将会形成显著的负排放效应。




除了负碳属性以外,生物质能由于其丰富的资源、低污染性以及广泛的分布性越发受到众多研究机构的关注。
根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等单位联合发布的《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显示,中国生物质资源年产量34.94亿吨,其中,秸秆可收集量占6.94亿吨,畜禽粪便占18.68亿吨,林业剩余物3.5亿吨。作为能源,开发潜力大概有4.6亿吨标准煤,但是目前实际转化为能源用的不到0.6亿吨,所以还是一个小量。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认为,生物质能应该说是唯一可以多种形态对能源作出贡献的非化石能源,因为它既可以发电也可以非发电,有固态、液态、气态各种形态,在未来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中是一支稳定、连续、易操作的基荷(基荷:指汽轮机-发电机组长期以额定或接近额定功率)。据此,杜祥琬建议创新产业模式,健全输出体系,把分散的生物质和有集中度的工业加工手段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并且推广。


碳中和展2022碳博会1.jpg

发布时间:2023-11-04
展开全文
拨打电话 微信咨询 发送询价